-
形势越复杂,斗争越艰巨,越需要战略思维
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唯物论、辩证法、社会主义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实事求是的理论才能反映我们时代的本质。[全文]
-
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
青藏高原在中国地缘政治结构中有着如何高估也不为过的意义。它展示了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的关系;以西藏为重心的中国边地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及伊朗高原国家的关系。中国因拥有青藏高原而独有的地缘政治优势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 [全文]
-
湖北武汉的地缘政治及其特点
武汉在全国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是如此关键,奥斯卡新疆时时彩开奖:以致不管从任何方位,也不管从任何政治利益的角度看,地如其名,势由“武”昌。它与蒙古的地缘政治功能南北相应,亦是中国政治,尤其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的破局地带:国内分裂可由此造成中国的统一,外族入侵或内乱也可由此造成中国的分裂。[全文]
-
具有战略意义的细节才决定成败
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在总量守衡中此消彼长的合力结构。战略设计可以凭学理在纸上任意纵横,而对国家资源支撑力度的认识则需要“居家过日子”的经验。能够把握目标和资源间的合理匹配关系以及扩张战果和国家消化能力之间的合理匹配关系,是国家战略能力及其理论研究成熟的表现。[全文]
-
中国近代以来经世致用学风为什么兴起于湘湖地区?
这一地区是中国历代尤其是宋、明两代亡国后从北方南逃文人最集中的避难地。亡国了,就不会空谈了。因此,如果脱离了救亡这个时代主题,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朱熹和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全文]
-
重温毛泽东战略思想
在一次次的惨痛教训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了对共产国际洋教条的迷信,从中国本土寻找力量,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血的著作,也是在血泊中找到的真理。[全文]
-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
印度洋是西方的能源心脏,在全球战略中这里也是西方人优先考虑的目标。印度有人说发展海军为了“遏制中国”,其实,这是瞒天过海的幌子:要遏制中国,就直接到北方边界就行了,干嘛要从印度洋上遏制中国。[全文]
-
中国是平衡大国竞争的有效战略力量
读史至此,使我们联想到“台独”分子们的命运。看看100多年前夹在英国和俄国之间而无出路的阿古柏的结局,再联系曾对大国干预抱有幻想的分裂分子们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的结局,就能看出那些卖国求荣的“台独”分子的前途更没有指望。[全文]
-
?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之所以不能回避,还在于它牵动着中国现代化全局。台湾是我国东南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保护屏障,失去台湾,海上威胁就会直逼中国产值,尤其是高技术产值增长的黄金地带,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容忍的。[全文]
-
八一节,更加想念毛泽东
有位美国人说过,他们不怕中国军事现代化,就怕中国军人毛泽东思想化。历史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真正灵魂和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全文]
-
学者要知亡国恨
国家命运不能靠空话支撑,更不能靠“八股”支撑。现在有些文章,摆了一些情况,又指出发展三种可能,结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至于问题如何解决,答案是“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这跟没说一样,是不行的。学者也要知亡国恨,就像宋朝崩溃,不着边际的学问要负大部分责任。[全文]
-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
美国未来对华政策的底线在哪呢?它真的就是想彻底肢解中国吗?恐怕不是;怕中国崛起吗?恐怕也不完全是。我认为它只是想“瘫痪”中国:既发展又不能健康发展的状态。美国不愿让中国彻底垮掉。因为那样一来,日本、印度、俄国都起来了,亚洲大陆平衡打破了,美国还得费力填补力量真空。[全文]
-
?中国需要经营和治理世界的经验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发展都对阻止情况恶化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对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代中国已成为推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中国的国家利益如此深刻地卷入了世界,以致中国人不能不考虑经营和治理世界的问题。[全文]
-
美国的朋友是打不败的对手
今日中国正经历着与昨日美国相似的历史进程。就像过去欧洲人之于美国人那样,今天美国面对的也是一个正在崛起并负有反对国家分裂任务的中国,但他们在重复欧洲人的腔调。最终,中国必将从美国右翼眼中的“邪恶”国家变为世界人民心中“民主、文明、富强”且有能力治理世界的国家。[全文]
-
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
战略是国家为生存发展与他国博弈的学问,解决这一问题是要带刀子的;同时战略又是研究国家发展能力边界的学问,没有哲学是不行的。刀子容易煅造,哲学不能一蹴而就。古今国家的失败大多不是没有刀子而是没有哲学,其创伤恢复速度更取决于该国公民哲学素养的深浅。[全文]
-
谈谈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与宽容
一些学者进入政界后,往往将学术“立言”规则用于政治“立功”。他们不懂“为治不在多言”的道理,不愿将大量时间用于细致的人事及思想工作,而想在台面上表达其“新思维”。他们论人主才气,论事以奇新,行文断字以“逻辑”“框架”或“范式”论高下,全然不顾实际运作的可行性。[全文]